会议开幕式现场。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曾江)7月12-14日,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第20届年会暨全球视阈下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在葫芦岛市举办。会议由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主办,辽宁省葫芦岛市政协文史委、沈阳铁路局兴城温泉疗养院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中日关系研究”“日本侵略与掠夺研究”“抗战研究”“五四·建国·葫芦岛研究”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经理、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百臣主持大会开幕式。
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理事长刘信君致辞并作主题报告。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全国“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jn江南体育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经理、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理事长刘信君在开幕式上对学会近年来的工作做了总结。他介绍说,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在改革开放后应运而生,近年来研究会会员在科研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以刘爽名誉理事长主编的4卷本《黑龙江农垦史》、刘信君理事长主编的10卷本《东北文化丛书》为代表,大批学术著作出版发行;以李倩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抗联档案文献资料整理、翻译与研究”为代表,一批科研项目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的资金支持;研究会会员在高水平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关捷名誉理事长、郑毅副理事长等人撰写的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关捷、刘信君、李倩、郑毅、车霁虹等人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各省社会科学评奖的一等奖。这些充分说明研究会在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书刊编辑、国际合作、咨询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刘信君表示,新中国70年风雨兼程,70年漫漫求索,70年卓越辉煌,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通过对中日关系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五四运动展开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从学术研究的层面挖掘五四精神的内涵,充分发挥史学“经世致用”的功能,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此外,葫芦岛是东北抗战的重要战场之一,葫芦岛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前赴后继、感天动地的抗日篇章。对这座被历史文明所浇灌的城市进行实地踏察,有利于研究这座城市、这段历史,并将其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环境中,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
本次研讨会以“全球视阈下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为主题,与会学者立足于国际视野,在认知立场、学术观点、学术视角、研究方法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进行交流,体现了研究会对民族记忆及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与深刻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原党委书记、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程舒伟主持大会主题报告阶段。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宋成有,jn江南体育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经理、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理事长刘信君,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日本研究》杂志社主编崔岩,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八一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叶桉,JN江南教授郭永虎,东北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长春师范大学东北抗战史研究所所长、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张晓刚,辽宁省葫芦岛市政协文史委办公室主任、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张恺新,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731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杨彦君先后作了大会主题报告。
呼伦贝尔学院教授、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占江,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副经理、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焦润明,抚顺市社科院原经理、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傅波,吉林教育公司党委书记、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赫坚,分别主持大会四个分论坛。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副经理、东北亚战略研究院经理、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刘爽主持大会闭幕式。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倩作大会总结发言。她总结了此次会议的三个特点:规模大、层次高,参会人员覆盖了全国10余个省市,收到会议论文以及论文提要共110余篇,创研究会历届年会之最;会议学术性强,学术视野广阔,学者观点明确、史料丰富,立论扎实,对于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年学者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青年学者提交的论文占一定比重,且质量较高。青年学者各抒己见,积极参与讨论,充分体现了研究会对于青年学者的关注与培养,对于研究会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大连民族大学原副董事长、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关捷在闭幕式上作学会创始人寄语,对学会发展和学术研究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表示,学会会员要坚持不忘初心,学会坚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团结专家学者,为学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第20届年会的成功召开促进了学术交流,通过大会主题报告和分组讨论,实现了学术交流与碰撞,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实现了学术资源的深层次整合,促使学者们进一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各位学者不忘初心,肩负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各位学者鼓足干劲,以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学术成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大局。